人与机器,最大的区别是什么?
首先能想到的,就是情感,人类有流动的、非常丰富的情绪。
(资料图)
但是,这个世界上,真的有这么一群人,ta们是“无法说出情绪的人”。
第
1
点
—The first—
情感里的色盲
在一部英国动画片里,讲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一位患者推开了精神病科室的门,坐下后,医生问ta:你感觉怎么样?
ta听了毫无表情僵硬地回答:我不知道,这正是我来看病的原因。
听上去是个笑话,但其实这就是对“述情障碍”的解读。
述情障碍并不是指口头表达有问题的那群人,而是ta们难以识别、形容其ta人和自己的情绪。
对ta们来说,快乐、悲伤、难过、兴奋、期待、受伤、振奋、害怕、惊恐……
这些形容词,就像是色盲眼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,难以辨别。
因此这种情况也被称为“情感上的色盲”。
由于没有情绪,ta们基本上只关注外部世界的事实信息,想象力匮乏,非常现实;而且逻辑思维通常很好,ta们用理性思考。
第
2
点
—The Second—
述情障碍从何而来?
目前的研究发现,述情障碍可能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,如基因、神经系统、成长环境等等。
1
基因
早在1977年,就有人提出,述情障碍是一种可遗传的特质,但当时对于述情障碍的测量还有许多不足。
近些年的一些更为完备的研究证实了述情障碍的可遗传性,并与一些基因的多态化呈现有关。
2
神经生理层面
图源网络
在人类大脑的中央神经系统中,有一些部位是负责情绪调节的,比如边缘系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位叫做“杏仁核”(amygdala),它负责处理情绪有关的刺激,以及识别人的面部表情。
研究表明,述情障碍与杏仁核活动的减少有关联,它会影响人们辨别及描述情绪。
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发现,当杏仁核和梭状回(fusiform gyrus)出现功能障碍时,会严重影响情绪的觉察。
3
成长中对情绪的忽视
图源:soogif
除去基因和生理因素,述情障碍与人们的成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有学者提出,儿童由于认知能力不足,情绪调节技巧有限,在高焦虑的环境中会倾向于表现出躯体化的症状,如手心出汗、浑身发抖、心慌,等等。也就是说,情感辨认及表述方面的困难,在儿童中本来是普遍存在的。
但是,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创伤、在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中成长、处理情绪的方式单一、或不被允许表达情感,那么ta们在情感方面的认知能力就会受到影响,难以顺利习得情绪调节及表达的技巧,这些孩子就会更容易患上述情障碍。
第
3
点
—The Third—
述情障碍充满痛苦
述情障碍者的生活,充满着诸多痛苦,无论是身体还是情感。
在产生情绪时,我们会出现比如痉挛、喘不上气、心跳过快等情况,但对于述情障碍者来说,二者之间的变化常常会让ta们感到困惑。
有时候,ta们会把情绪变化误认为生理疾病,或者反之把生理上的变化误认为是情绪在发酵,这就导致了ta们可能会错过某些疾病的治疗,影响到身体健康。
这种未知会引发巨大的惶恐,于是ta们在生理感官方面会变得高度敏感,许多生理变化会被无限放大,长期以往,许多述情障碍者都会有慢性、长年的疼痛。
也正是这种情绪上的隔离,成为了情感中的围墙,许多述情障碍者都会陷入情感困境。
图源:soogif
美国密苏里大学针对155对异性恋情侣进行了述情障碍方面的研究。
最终发现,述情障碍者很难与他人产生联系,在对话中会感觉不舒服,所以ta们经常回避与情感相关的话题。
在婚姻中,述情障碍者的伴侣通常会感到孤单,因为ta们无法感受到亲密,难以在关系中做出情感的沟通,这样的情况也会影响ta们的婚姻质量。
另一方面,述情障碍本身也会影响个体本身对于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。多项研究表明,述情障碍程度越高的人,在亲密关系中对于这段关系的满意度就越低,对于性关系的满意度也越低。
爱是可以打败很多事情,但在亲密关系中,我们往往都喜欢另一半能够有充分的爱意表达,一旦两个人的情感枯竭,就会变成熟悉的陌生人。
只要你对另一半有爱情上的期待,那就别和述情障碍者结婚。
在爱情里,做一个更爱自己的人吧!
关键词: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