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服务 > 正文
山东创新科技富农新模式,“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”奏响人才振兴交响曲-当前滚动
2023-06-28 21:23:00 来源:新黄河客户端

2018年3月8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,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作出了重要指示,提出了明确要求。

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,山东突出人才引育创新,强化本土人才培育,引导城市人才下乡,支持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华、建功立业,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“农科模式”

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科院并作出“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”重要指示精神十周年。十年来,省农科院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强化改革创新,推进科技自立自强,研发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,为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的省份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。特别是自2020年以来,启动实施“三个突破”战略,选择招远、费县、郓城三个示范县(市),集全院之力创新实践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。

通过院地多元要素“合伙”,初步打造出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的“农科模式”,探索出打通科技进村入户(入企)通道的新模式,探索出“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”的新路子。

田丽丽是山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一位茶学博士,她曾用一年时间帮助亏损10年的茶园增益10倍,茶园的茶叶产业链也全面提升。2021年,她与招远市姚格庄村健生苑槐花岭家庭农场探索建立了山东省首个“专家+农民”利益共同体,她用从企业分红得到的20万元成立了发展基金,牵头建立了山东省农科院招远茶产业振兴双创基地,创新科研联农带农机制,从科技和机制层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双重动力。她坚持做“接地气”的茶学研究,把茶学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。

目前,山东省农科院已建的28个“专家+农民”利益共同体全部实现增收,其中有一半实现了专家分红。专家通过知识产权、技术服务等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成为科技合伙人,实现合伙运营、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。

“科技合伙人”实现科技与乡村事业共赢

除了帮助农民解决问题,“科技合伙人”还通过多种模式实现科技与乡村事业的共赢,学科团队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别合伙,多个团队协同发力,推动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“多链融合”,从产到销解决了农村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难题。

在菏泽市郓城县,围绕肉牛产业链,聚集饲料研发、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、食品加工等14位链上专家,共同为“链主”企业山东雁泽园牧业有限公司把脉问诊,使肉牛育肥周期饲喂成本降低1000元/头,繁殖成活率提高5%以上,肉牛产业生产效率提升20%以上。该模式已在郓城2万头肉牛养殖中推广应用,直接经济效益达1亿元以上。不仅企业获利,许多科研人员如牛博士姜富贵也从生产一线找到了研究方向,由此成功申报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。他说,从实验室的“象牙塔”走到生产一线,把学问做到田间地头,才真正找到了感觉。

目前,“链长制”模式已经建设了29条特色农业产业链,整合了138家企业,推动产业链整体效益提升10.41亿元。

农民富不富,关键在支部。省农科院创新“党组织+专家+合作社”模式,通过专家团队加盟党组织领办合作社,提高合作社科学化、专业化、标准化水平。

挂职专家刘钰指导临沂市费县朱田镇石沟村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,与省派第一书记协作,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葡萄特色产业,个人出资5万元建设2个示范棚,引导村民投资90万元建设了29栋高标准葡萄种植棚,年收入可达100余万元。该模式被费县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广泛推广,在11个村进行成功复制。

目前,“党组织+专家+合作社”利益共同体已建成50个,入社农户24290户,户均增收2283元,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5.5万元。

“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”10种模式成效显著

“专家+农民”利益共同体模式、“链长制”模式、科教兴村模式、“三田合一”模式、“党组织+专家+合作社”模式、科企创新联合体模式、科技兴企模式、科技示范园模式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、乡村人才培育模式…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3年来探索实践出的10种行之有效的“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”模式,初步打造出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的“农科模式”,探索出打通科技进村入户(入企)通道的新模式。

通过建立“一二三四五六”工作推进体系,即建立“第一系列”挂职体系,打通需求方供给方“两方堵点”,强化项目技术成果“三个优先落地”,形成科研院所、地方政府、农业经营主体、农户“四方联动”,落实会商协调机制、协同合作机制、项目论证机制、督导推进机制、激励保障机制等“五大机制”,搭建科技示范园、“专家+农民”利益共同体、科企创新联合体、产业技术研究院、农科专家工作室、乡村人才学院分院等“六大载体”,将传统农技推广的“我给你”转变为“我合你”,将科研“独唱”转变为政产学研金服用“大合唱”。

据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陶吉寒介绍,3年来,山东省农科院先后选派97个创新团队、827人次到示范县(市)挂职服务,落地项目597项,打造专业技术示范样板31处,建设利益共同体、科创联合体、农科专家工作室等各类载体400余个,破解产业关键难题268项次,示范推广新品种590项次,示范应用新技术495项次、新装备123台(套),辐射带动优质作物种植面积720余万亩,新增经济效益40多亿元,为示范县(市)争取各类资金约50亿元,带动县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提高10%左右。

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,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和源头活水。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,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,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,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。“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”的出现,引导着一大批科技人才向农业农村聚拢,开辟了农业农村发展新领域、新赛道,塑造着新动能新优势,激活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“一池春水”。

新黄河记者:王倩 编辑:周全

关键词: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