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信部官网近日发布2023年新增跨行业跨领域(以下简称“双跨”)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公示,此次共有23个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,加上此前已获评的28家,“双跨”平台企业增至51家。
(相关资料图)
这也是金蝶星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首次跻身“双跨”平台。尽管金蝶净亏损收窄,但云业务仍拖后腿,国产ERP云转型阵痛还在持续。这一次,自身转型受困的金蝶,能否担当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任?
双跨平台“新人”
谈起金蝶,被一起相提并论的是用友。
用友成立于1988年,金蝶于1992年,二者却几乎同时进入市场,成为中国企业管理软件领域的领军企业。
用友以企业资源规划(ERP)和人力资源管理(HRM)软件而闻名,金蝶则擅长财务管理、供应链管理和销售管理等领域的解决方案。
在风起云涌的数字化服务中,金蝶星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只能算是“新人”。
2019年是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遴选的伊始之年,一经披露便备受瞩目。该年公示的平台共有10家。此后,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平台便从未缺席。
到2022年,双跨平台共28家,彼时,业界认为,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头部企业阵营已逐步形成,其它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实现“弯道超车”也将越来越困难。
但是在2023年,“双跨”平台迅速扩容,新增数量达23家。越早入列的“双跨”平台,也意味着含金量也越高,金蝶星域趁着平台大扩容,终于获得了“双跨”平台的资格。
三年亏掉10亿
不只是在入选双跨平台步伐上落后于用友,金蝶近年来的转型仍难言成功。
数据显示,2016-2021年期间,用友云服务(不含金融云业务)收入从1.17亿元增长至53.2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4.6%,云收入占比从最初2.3%提升至59.6%。
2022年全年用友网络实现营业收入92.62亿元,同比微增3.7%。用友云服务业务收入63.53亿元,同比增长19.4%,占营业收入的68.6%,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
相比之下,根据上市公司金蝶国际公告,2022年营业收入共48.66 亿元,同比增长约16.6%,云业务占总营收比重达 76.3%,已成为金蝶最核心业务。
看似“再造一个金蝶”有望,但实际上,如此成绩基本是建立在大额成本之上。
2022年金蝶国际销售费用、行政费用及研发费用均同比大幅增长,因此也使得金蝶国际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近29%,延续了此前的亏损态势。
金蝶集团营收保持增长,但增速已在过去五年出现持续放缓,在2020年以0.9%的增速出现断崖式下跌。这一年,金蝶首次出现亏损,2022年亏损持续扩大。
2020–2022年期间,金蝶国际权益持有人当期应占亏损分别为3.35亿元、3.02亿元、3.89亿元,三年亏掉了10亿。
受困商业模式
同为云转型企业,用友以大客户模式为主因而保持着一定的盈利能力,而走中小企业路线的金蝶却呈现出亏损扩大态势。
究其原因,问题或出在其商业模式上。一方面,中小客户的续费率低、付费金额小,加上持续攀升的销售费用,让金蝶云似乎陷入云化越深入,亏损越扩大的“魔咒”。
另一方面,过去几年疫情的反复,使得小微企业的生存周期缩短,续约率难成一大痼疾。中小微客户生命周期短,前期开发及后期维护成本吞噬大部分利润。
根据艾瑞咨询发布《2022年中国企业级SaaS行业研究报告》测算,2021年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约728亿元,同比增速由2020年的48.7%下降到35.2%。外部宏观经济环境、总需求变化的影响逐渐传导到SaaS行业。
依靠中小微客户同时也侧面表现出金蝶国际大客户增长乏力,尽管金蝶也在从主攻中小微企业转向复购能力强、续费率高的大客户,但由此带来了销售和研发费用的高企,陷入两难。
相比消费互联网靠烧钱实现“赢者通吃”,工业互联网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持久战,投入大回报周期长,家底再厚也经不起“无底洞”式投入。
更关键的是,伴随着信创产业的发展,市面上可选择的数字化服务商越来越多,市场格局进一步松动。今年3月,一则任正非宣布华为要进军ERP领域的消息,导致港股上市的金蝶国际大幅下挫,盘中大跌近19%。虽然此后华为回应称“进军ERP市场系误读”,但这一乌龙事件引发的资本反应,也让其不得不正视其市场信心渐弱这一现象。
南方+记者 郜小平
【作者】 郜小平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
关键词:








